当前位置: 首页 > 快报 > 态度 | 父辈是“教科书”?

态度 | 父辈是“教科书”?

2019-11-05 14:41    阅读 458


父辈是“教科书”?

这在当下的“老龄化”进程中,似乎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——父辈与子辈都需要作有“精神深度”的切身思考。

■  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交流,是人类进步的根本。

这是一种很高的定位和定性,也是确然的,但可能却是人们从未想过的一种“曲调”,这首“歌”似乎也没有唱好过,为什么呢?

■  父母将自己的学识和生活经验传递给后代,这让几乎每一代人都可以轻松地超越上一代人。

这是真的吗?理论上讲,是完全成立的,也有如此的“人类进化史”。但现实地看,则要“一分为二”了:考验父母者的学识,更考验父母者生活经验的积累方式与传递方式。同时,也考验子辈是否在意父母的学识,能否善于主动接受父母的生活经验。是为“双重考验”。

至此我要说,在人生中,是要建设一门“接受学”——接受什么,怎样接受。有“接受”则必有“传授”,这是逻辑,所以“接受学”中自然含有“传受什么,怎样传受”。尤其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,“接受信息”已是生活方式的重要构件,“接受的学问”就至关重要和紧要了。

■  如果我们不能从前辈那里学习有益的经验,而是凡事都靠自己试错、摸索,那么我们的进步无疑会比同龄人慢。

这话是非常朴质的,但却蕴含着一个“人生竞争逻辑”——同龄人之间的人生竞争,关键的一方面是,从前辈那里承继了多少“先知先觉”。这是人生少走弯路,避免曲折的一个要害所在,也是“忘年交”的价值之所在。当代青年,在这颗“心”上是怎样的呢?

■ 出于最有效地学习和成长的目的,年轻人有必要从上一代人那里接受经验,汲取养分。

这其中“最有效地学习和成长”是关键。哪个青年不在意这样的问题呢?这就涉及学习经验的接受,成长养分的汲取“以史为鉴”是首选。“父母者”“上一代”不就是活生生的历史吗?不就是最为切近自己的“史鉴”吗?

人生时代确是不同,所受教育确也各异,但人生成就与成功的客观规律就那几条,父辈与这规定切近的经验教训,不就是一种最好的“教科书”吗?这是应该“悟觉”的,也是一种聪明。

父辈是“教科书”?这句话本该是肯定判断句,却设为疑问句,就因为“代沟是永远存在的”

其实,对于“代沟”这个“词”,是伪概念还是真概念,是值得深究的。原因在于,父母爱子女,子女爱父母,有“代沟”吗?反倒是,当纯任自然的爱负载有“思想”时,“爱”的双方似乎不能理解和接受了。这就说明,我们在“同频共振思想”上出了问题,或者说,教育和教养并没有把我们塑造成“思想者”。这才是客观的本质所在吧?

那么,就让我们从“思想者”的立场、观点和方法解决父母与子女的“思想”沟通与交流问题。

父母者与子女者在“思想层面”的沟通交流,或者“传经送宝”,必须遵守“思想传承”的本有“逻辑”。

(1)尊重压倒一切。没有“尊重”这个前提,任何“思想”的沟通与交流都是不能顺利完成的,父子间则更是如此。“尊重”的内核是“相信”——相信父母之爱的真挚传达;相信年轻人的“未来性”——未来社会的栋梁、领导者和精英。如是,才能在思考的立足点上开通意见交互,有效思想流淌。

不能不说的是,父母与子女间的“尊重”是现代性生活的大学问,很是需要深度学习,才能忘却或排除那“专制”的传统。更不能忽视的是,子女对父母也有“专制”的隐形心理存在。

(2)榜样的力量大于说教。“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对缺乏教养的父母。”这话虽然尖锐了,但却是中的的。作为父母者,若非不断精进,是没有力量影响孩子的,更是无以服人的。教育或传授,最在于“事实胜于雄辩”“征服”。深省者,当在此。“思想的力量”亦在于此。

(3)贵在适合与适用。父母者传教子女的经验性意见与建议,于子女者接受,关键在于“适合”子女的思想层次、性格特征、所处环境等,贵在有当下与未来的“适用”,正所谓“知己知彼”。父母与子女都要在相互“真知”上达成共识,如此才能保证思想沟通与交流的成功。必须强调,父母与子女未必相互“真知”的情况,是颇多存在的,这当是一个需要非常注意的问题。

(4)善于倾听是一种高明。这个方面,在相互的“思想”沟通与交流中,对父母与子女都是同等重要的,操作的要节则是“耐心”二字。耐心倾听父母,是一种善于接受爱;耐心倾听子女,则是一种善于关爱的能力。这样的倾听能力,是要自我修炼的,学校的上课听讲未必发展出这样的能力。

最后,我要说的是,吴军博士的《态度》一书,是与家人、网商、出版社合作而成就的,这就启迪我的:为什么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共同构成人生发展的“合伙人”呢?

道理千千万,关键在实干。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